人员与设备
考古学残留物分析实验室团队成员目前共有8人,其中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1名、在站博士后2名、实验室技术操作人员1名,具体人员介绍如下:
-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常年从事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专注史前人类文化与生存行为模式,解读史前遗址出土石制品类型、技术与功能信息,复原有文字以前的古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与文化发展脉络;对东亚地区古人类的起源与传播扩散关系有独到见解。
教育背景:
1981.9-1985.7: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学士
1985.9-1988.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
1993.8-1999.12: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博士
研究领域: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史前人类文化与生存行为;石制品类型、技术与功能;东亚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社会任职:
Group Leader for Human coloniza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ontexts in China, Mongolia & adjoining East Asia
INQUA Commission on Humans and the Biosphere
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会副秘书长/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吉林大学东北亚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类学学报》副主编、《第四纪研究》副主编、《科学通报》编委、《中国考古学》(英文版)顾问、《地球环境学报》编委、《考古学报》编委、《考古》编委、《边疆考古研究》编委、《化石》编委、《大自然》编委
The review of Archaeology, Archaeology, Ethnology & Anthropology of Eurasia编委、L’anthropologie编委、Lithic Studies编委
获奖及荣誉:
1999,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2006,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2006,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
2007,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
李小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环境演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年从事基于花粉和炭屑等生物指标记录,开展植被、气候环境、人类活动和过去全球变化研究。重建黄土高原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温暖期植被格局,全面认识黄土高原自然植被分布特征、演替过程,为应对未来气候环境变化以及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数据。开展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区和内陆干旱区气候环境变迁及气候事件研究,在晚新生代东亚季风变迁,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事件和变率等研究中取得新见解;较早开展天然火与人类火活动研究,探讨火活动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系统开展人类活动的自然指标记录,研究早期农业起源、扩散与传播,重建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农业活动方式与强度,探讨主要农作物传播的时间与路径,揭示早期农业活动对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
-
关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环境演化研究室副研究员,常年从事旧石器考古学与考古出土标本植物残留物分析,从石器技术、功能、考古遗址出土遗迹遗物分布模式的角度复原古人类生产力水平及生存状态;从出土器物及牙齿化石残留物中寻找植物方面的证据,以此阐释古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程度与方式。
教育及工作背景:
2015年12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环境演化研究室副研究员;
2011年6月-2015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环境演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2009年8月-2010年7月: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访问学者;
2008年9月-2011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2008年3月-2008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项目秘书;
2005年9月-2008年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2001年9月-2005年5月: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
葛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博士后,常年从事第四纪环境学与植硅体研究,研究内容集中于我国现代植物植硅体的形态及分类,特别是国际上研究尚不充分的木本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小穗中的植硅体。通过对我国常见的128种木本植物和110种禾本科植物叶片中的植硅体,以及90种禾本科植物小穗中植硅体进行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总结了木本植物植硅体的形态鉴定标准,并利用小穗中的植硅体形态,提出了区分多种禾本科农作物及其近缘种的植硅体形态鉴定标准。这些结果,不仅能够用于古环境的重建,也可以为寻找农作物遗存提供可靠的鉴定标准。
-
王晓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博士后,常年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与动物考古学研究,从脊椎动物分类与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埋藏学的角度阐释古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至2017年4月共计参与8项野外发掘项目,并整理了参与发掘的部分遗址的化石材料。目前已经完成贵州老鸦洞遗址、内蒙古金斯太遗址、河北马鞍山遗址、西白马营遗址、板井遗址及飞梁遗址的化石整理工作。对河北阳原于家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动物碎骨进行了深度分析,运用动物群分析、骨骼表面痕迹分析、骨单元分布分析及骨骼的破碎状况与方式分析等研究手段,从生态学、埋藏学及人类狩猎方式三个角度提出了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古人类的生存模式。这也是华北地区第一项从动物考古学角度开展的人类行为研究,揭示了桑干河流域更新世最后一个阶段古人类的狩猎与营生模式。
教育经历:
013/09-2017/07,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导师:高星 研究员
2015/04-2016/04,中国科学院公派联合培养项目,埋藏学与动物考古,法国国家科研中心TRACES实验室(CNRS-UMR 5608-Travaux et Recherches Archéologiques sur les Cultures, les Espaces et les Sociétés)/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Université de Toulouse Jean Jaurès);合作导师:Prof. Sandrine Costamagno
2010/09-2013/06,第四纪哺乳动物与环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导师:同号文 研究员
2006/09-2010/06,新石器时代考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
孔川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起源与人类演化重点实验室实验员,常年从事考古残留物的野外采样,以及实验室提取与鉴定工作。
自2013年加入脊椎动物起源与人类演化重点实验室以来,先后参与了宁夏水洞沟、贵州老鸦洞、河北马鞍山、福建南山和新疆呼斯塔等史前遗址出土标本的分析工作,开展的工作主要涉及石制品测量、统计、微痕的镜下分析、人工制品残留物采样、提取和鉴定等方面。熟练掌握振荡器、离心机、烘干机及各类显微平台的使用。
-
生膨菲,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环境考古与植物考古实验负责人,常年从事考古遗址自然地层中花粉提取、植硅体提取、土壤粒度与磁化率和骨骼碳氮稳定同位素测试工作。
教育经历:
2009.09-2013.07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专业 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13.09-2018.06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学位
参与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渭河流域全新世农业活动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课题(41471167,资助金额:95万), (2015-2018), 主要参与者, 排名第四。
实验室设备
考古学残留物分析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的空间及设备,能够独立完成对样品的采集及提取分析工作,现有主要设备包括植物学通用处理间、离心机、烘干机、满足各类观测的体式、生物显微镜数台、扫描电子显微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