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登录
欢迎登录!
成果展示
  • 旧石器考古遗址出土植物大化石的缺失限制了植物考古学中一些分析手段的应用,然而,借助石制品植物残留物的提取和鉴定技术,这个欠缺可以得到极大的弥补,借此抽取遗址中保存的植物信息。本项研究选定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 2 号地点(SDG2)第 1-3文化层出土材料为研究对象,选取了 SDG2 于 2007 年发掘出土的部分石制品,借助上述方法和技术,开展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以期解读水洞沟古人类利用植物资源种类及方式、复原 SDG2 地点 1-3 文化层遗址功能、探讨华北晚期智人行为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动态机制,并评估植物残留物分析在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推动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实验结果表明,SDG2 石制品表面包含 10 种类型的淀粉粒、4 类植硅体和多种不可鉴定的植物器官碎屑。根据对所发现的 10 个类型的淀粉粒来源所作的分析、鉴定,推测出以下几种加工对象类型:禾本科植物种子、块根块茎等植物地下储藏器官以及豆类植物种子。这三个类型的植物资源至今还在被人类广泛利用,占据了食物原材料的很大份额。同时,产生这些食材的野生植物遍布宁夏,甚至整个西北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结合遗址出土石制品、哺乳动物骨骼、装饰品及火塘等的空间分布,本研究认为 SDG2 第 1-3 文化层为晚期智人居住的大本营遗址。结合古环境资料,SDG2 形成时,该地区属于开放的疏林草原旷野环境,其间分布着小的湖泊和河流,古代居民靠近湖岸或河岸居住以便获取水源;居住区内动植物资源较充沛,为先民提供了便利的生存条件。各种迹象表明遗址存在一定的功能分区现象,居民主要以火塘为中心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早期现代人行为和劳动分工现象在遗址有一定体现。下载地址: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0618214002158

  • 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开始出现有关牙齿结石残留物的研究,即通过对牙齿化石表面存留的物质进行处理,提取出植物性残留,以各种手段鉴别出植物的种类和性质,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了牙齿表面的植物性残留物质能够如实地反映古人类生存时期的饮食情况。21世纪以后,西方研究者逐渐将该方法应用于中美洲农业起源的领域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够对植物残留所反映的植物类型进行判断,还能够解读相应植物的生长属性,即野生或种植,这对判断中美洲种植业兴起的时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我国此方面研究展开的较少,曾有学者将该方法应用于新石器时代猪食谱的研究中,为探讨我国谷物类作物的栽培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另有学者对4000aBP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牙齿结石进行了分析,对当时人类采用的生计方式进行了判断。这些少量的研究为探索新石器时代我国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模式提供了重要线索。我国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丰富,但除形态学研究以外,其他手段采用甚少,而同位素分析、古DNA分析不仅需要破坏标本,更难以对一些年代久远的标本提取有效信息。牙齿结石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化石标本,在无损的前提下对古人类的生存背景进行分析。本项研究选取了位于我国东南区福建省境内的两处闽西全新世遗址,根据对其出土人类牙齿表面残留物的分析,讨论福建地区新旧石器过渡时期至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对植物资源利用的方式以及相关问题。。这些古人类牙齿表面包含四大类形态不同的淀粉粒:1)多面体形;2)圆形或椭圆形;3)圆锥形;4)水滴形。这些淀粉粒分别代表了禾本科植物种子、植物地下根茎部分和疑似的坚果类,这些都是古人类容易获得的野生食物资源,在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饮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下载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963.Q.20170711.1151.001.html?uid=WEEvREcwSlJHSldRa1Fhb09jMjVzQlJiU1lCaUwxamtxQXI1UXdvQ0JDW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ggI8Fm4gTkoUKaID8j8gFw!!&v=MDA4NTluNmo1N1QzZmxxV00wQ0xMN1I3cWVZT2R1RkM3bFZyM0pKRnc9TnlIVGJMRzRIOWJNcUk1RVpPc0xZdzlNem1S


  •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是一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年代上处于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期,遗址出土的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蚌器以及动物骨骼,其中陶器所占比例最大。植物考古学研究表明,魏家窝铺遗址已有栽培农业存在,粟和黍的数量在遗址中尽管发现很少,但代表了该时期西辽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的重要经济要素。遗址所处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南北各地古人类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方式,伴随着这种居住形态,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逐步发展,很多考古遗址中都出现了具有驯化特征的植物遗存,显示了该阶段种植业的发展规模,北方旱作农业和南方稻作农业的基本框架也以之为基础得以确立。原始农业此时已经跨过了萌芽期,进入了向更加成熟、更为系统化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针对该时期遗址的植物考古学研究尤为重要,不仅要解决遗址古人类驯化植物的种类问题,还要解决这些植物性材料如何被加工、储藏和系统化利用。本项研究以植物微体化石提取与鉴定为手段,对魏家窝铺遗址出土平底器进行了分析,提取内容包括器内存在的黑色灰烬,以及不含有黑色灰烬的陶器内壁表面残留物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了植物残留物的提取和鉴定,并以此对遗址平底器功能及古人类植物资源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这些样品中,植物淀粉粒被大量观测到,这些淀粉粒可根据形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代表了禾本科、植物地下储藏器官和疑似坚果的植物种类。大量的禾本科淀粉粒在形态上与粟类(小米)淀粉粒极为相似,加之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碳化粟,我们推测,这些陶罐中的黑色灰烬为内部盛装的粟碳化分解所致,这些陶器正是红山文化中的食物储藏器。存在的其他类型淀粉粒表明,尽管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已显示了较为确凿的农业经济,但采集经济也仍占有重要地位。


    下载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LAST2017&filename=RLXB201703011&uid=WEEvREcwSlJHSldRa1Fhb09jMjVzQlJiU1lCaUwxamtxQXI1UXdvQ0JDW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ggI8Fm4gTkoUKaID8j8gFw!!&v=Mjc3MjhIOWJNckk5RVpZ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JlWnVSb0Z5M25VN3ZJTnlIVGJMRzQ=